现代生活节奏快、压力大,很多人长时间处于“精疲力竭”的状态,却往往误以为“只要睡够觉”就能恢复元气。
其实,睡眠不足固然是疲惫的一大诱因,但很多时候,我们还需要更深入、更多元的休息方式。
美国医学博士 Saundra Dalton-Smith 在她的著作中提出,人的休息可分为 7 种类型,每一种都代表着我们的某种“能量账户”。
当你发现自己明明睡了很多,却依旧身心俱疲,也许就该检查一下这些“休息账户”是否被忽略了。
“
1.身体休息
(1)被动式休息
指的就是充足的睡眠:比如每天保证 7~8 小时高质量睡眠,不仅长度够,睡眠质量也要重视;
日间小憩:偶尔的午休或短暂闭目养神,也能为身体补充能量。
(2)主动式休息
温和的拉伸或按摩:在每天忙碌之余,给肌肉适度放松;
间歇式走动:长时间久坐会让身体疲惫,偶尔站起来活动一下,能让血液循环更畅通。
小贴士: 如果你常常觉得身体“沉重”,一方面要关注睡眠,另一方面也要进行主动式放松,让身体得到多层次修复。
“
2. 心理休息
现代人常常“脑子停不下来”:工作任务、学习计划、琐事清单……都在挤占我们的精神资源。
心理休息着眼于减轻大脑的“杂音”,让思维活动适度降温。
写下你的待办事项:把“要思考的东西”从脑袋转移到纸上或电子清单里,能降低对大脑的占用。
切换仪式:下班或停止工作后,可以通过听音乐、洗漱、散步等小仪式告诉自己:“现在我进入个人时间。”
短暂的放空:给自己几分钟不看手机不想事务,专注于呼吸或眼前的风景,让大脑有片刻安宁。
“
3. 社交休息
我们都需要人际交往,但很多社交却在无形中带来压力或消耗。
因此,“社交休息”意味着通过重新评估自己的社交圈,给“负能量”或消耗型关系做减法,同时投入更多时间在真正支持和理解你的人那儿。
过滤社交圈:减少不必要、让你感到无力或敷衍的应酬,多和真心朋友、家人或能量积极的人相处。
独处并非坏事:适度地减少外出的邀约,让自己在温暖、自主的氛围里恢复心理能量。
“
4. 精神休息
精神休息指的是与自己内在的信念、意义感产生连接,感受到“我所做的事”比自己更重要,或更能赋予人生意义。
做志愿者、帮助他人,或投入一件有爱的活动里,让你体验到“自我价值在别处”的成就感;
冥想、静心:从忙碌中抽离,感受内在的平和,并思考“我为什么做这些事?对我而言,它的意义是什么?”
“
5. 感官休息
在这个信息爆炸、电子设备不停轰炸的时代,我们的感官常常被过度刺激。
感官休息的目标是减少外在干扰,让感官得以放松。
减少多余的声音和视觉:比如关掉不必要的通知、背景声音,以及晚上适度减少电子屏幕使用。
创造安静空间:给自己片刻“安静时段”,或戴上耳塞、遮光眼罩,感受片刻“脱离世界”的舒缓。
“
6. 情绪休息
当你感到对外界或身边的人“应付不来”,甚至无法诚实地表达情绪时,其实你可能缺乏的是情绪休息——需要一个安全空间来宣泄与整理感受。
找能倾听你的人:心理咨询师、值得信任的朋友或家人,让你有机会说出真实想法,而不必担心评判。
觉察自我需要:学着问自己:“我现在到底需要什么?” “我为什么会这么难过/生气/焦虑?” 让自我需求被看见,才有机会被满足。
“
7. 创造力休息
每个人都需要创意和灵感来应对工作和生活,但如果过度耗用“创意能量”,也会造成“脑洞枯竭”。
创造力休息的方式就是用别的美好去滋养灵感之泉。
欣赏美:无论是艺术作品、音乐、自然风景等,都能激发想象并给大脑新的刺激;
给自己留白:刻意留出没有安排的时间,随心散步、阅读或发呆,让创意自然而然地浮现。
如何将“7 种休息”融入生活?
回顾自我状态,识别缺口
问问自己:“我是不是总感觉忙不完?是身体累?是大脑烧?还是情绪上觉得很疲倦?亦或是缺乏灵感?”
先找到最迫切需要的那一类休息。
计划多元休息,而非只靠“睡觉”
安排“主动放松”——如做一个简短瑜伽、给自己 5 分钟深呼吸或写日记;
并留意其他维度:比如,你也许要减少社交应酬,或给感官“降噪”。
循序渐进
不必一口气要求自己“从今往后,每天都要七种休息都到位”。
试着先在日常中插入一些小改变,慢慢建立良好习惯。
关注长期效果
当你有意识地执行这些方法一段时间后,你会发现身心得到的改变和恢复感。
休息是持续的过程,而非一次性的“补觉”,要把这些休息方式融入日常生活。
过度疲劳、整日忙碌并不一定带来高效率或成功,反而使身心走向“精疲力竭”。
适度而多层次的休息,才能让我们保持更好的状态并长远发展。
学会从身体、心理、社交、精神、感官、情绪、创造力这七大方面去调整与休养,让自己真正获得从内而外的补给。
当你开始真心疼爱自己,给自己合适的休息,生命就会逐渐回到流动和自在之中。
愿我们都能学会更聪明、更全面地照顾好自己,远离“精疲力竭”,在更健康舒展的节奏中活出高品质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