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身边有“情绪巨婴”吗?如何识别并应对情绪不成熟的成年人

2025-04-21

在生活中,你或许见过这样的人:


遇事容易失控,控制欲强,喜欢回避问题、逃避责任,不能体谅他人感受,一旦不如意就发脾气,把过错都归咎于别人……


图片


这样的特征被称为“情绪巨婴”。


他们虽生理已成年,但在情绪和心理层面依旧停留在幼稚的状态。
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“情绪巨婴”的常见特征、背后的原因,以及如何应对。


无论你是想自我检视,还是身边有这样的人,这篇文章都能给你一些启发。


“情绪巨婴”的三大特征


图片
图片

1.控制欲强、容忍度低


表现:想主宰所有场景,一旦事情没按自己的意愿进行,就会过度焦躁或爆发情绪。


典型行为:回避犯错、推卸责任,把失败都归结于“别人不对”或“环境不好”,缺乏自我反思。

图片
图片


图片
图片

2.无法自控情绪,不会照顾他人感受


表现:容易大吵大闹,陷入情绪风暴时只顾宣泄,忽略对他人造成的影响。


典型行为:忽略对方的感受,用“如果你在乎我,你就要让着我”来合理化自己的情绪。

图片
图片


图片
图片

3.依赖心理强,又害怕面对真实的世界


表现:自我中心、缺乏边界感,期待他人无条件满足需求;一旦遇到反对或批评,就陷入“崩溃”“受伤”的状态。


典型行为:对外界的负面反馈极其敏感,稍有风吹草动就将其解读成“别人不爱我、不理解我”,从而继续逃避或爆发情绪。

图片
图片


“情绪巨婴”背后的原因


1.原生家庭的溺爱或忽视


可能从小就被过度保护,父母解决一切问题,使其习惯只要哭闹就能获得满足,未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独立能力。


或者相反,被忽视、缺爱,导致在成年人际关系中不断以“闹”来索取关注与认同。



2.缺失边界和规矩意识


没有学会在社交中尊重他人或控制自己。缺少“界限感”导致认为“世界应该围着自己转”,只要有人不配合,就情绪失控。


3.自我价值感脆弱


由于不够自信,内心恐惧被否定或抛弃,只好用极端方式进行自我防卫。


当他们的内心需要或期待得不到满足时,就用爆发或逃避来避免面对“我其实并不强大”的事实。


自查:我是否也是“情绪巨婴”?


若想判断自己是否有类似倾向,可以自问以下几个问题:




1




面临挫折时,我是否会立刻责怪他人或环境?


如果每次都把错误归咎给他人,很可能是在逃避自省。


当情绪上来时,我是否无法收住,觉得“你必须承受我的情绪”才算爱?


如果常常以此为借口,不顾对他人带来的伤害,就要警惕自己情绪处理方式。





2




我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吗?


如果别人提意见,就感觉被攻击或贬低,甚至报以“冷漠、暴躁、嘲笑”的回应,说明接纳度偏低。


在关系里,我是否经常渴求无条件的照顾,习惯被捧着,却不给他人同样的关爱?


如果答案是是,就意味着“情绪巨婴”化的倾向。


面对“情绪巨婴”的应对策略


(一)若你自己有此倾向,如何改善?


1.学会情绪识别与表达


建立情绪词汇库,当发现自己快爆发时,先停下来问问:我现在是愤怒?害怕?委屈?还是焦虑?把感受具象化,比直接撒气要更有效。


2.培养边界意识


明白“情绪不是别人必须承受的东西”,学会使用“我”来表达需求,如“我需要一点空间冷静”,而不是随意攻击或道德绑架他人。


3.接受批评与自省


允许自己犯错,也允许别人有不同观点。尝试在事后进行反思:这次我是不是又推卸责任了?能不能更理性地面对问题?


4.寻求专业帮助


如果情绪失控严重,可考虑寻求心理咨询或参加情绪管理课程,让专业人士帮你梳理内在冲突,学会更健康的沟通与自我管理。


(二)如果身边有人是“情绪巨婴”,怎么相处?


1.保持冷静与耐心


不要被他们的“吵闹”“情绪绑架”牵着走。


先稳住自己的情绪,不要争吵升级,否则会助长他们的发泄欲。


2.划定清晰边界


遇到过分的要求或情绪攻击,及时表示“我理解你的情绪,但我不能接受你这样对我发泄”,并给出自己的底线和规则。


3.尽量减少情绪卷入


学会适时“抽身”或转移话题,如果对方在情绪爆炸中不想沟通,可以先搁置,等他们平静后再谈。


4.不盲目纵容,也不一味苛责


给对方改进的机会和鼓励,“我愿意和你一起想办法,但请你也尝试控制情绪或承担责任”。


让他们明白“关系是互相的”,而非单向索取。


情绪巨婴的成长之路:回到内心、学会成熟


看到“内在小孩”的匮乏:很多“情绪巨婴”在内心深处是一个缺爱、缺安全感的孩子。


图片


尝试以温柔方式看见那个孩子的需要——也许是害怕被抛弃、恐惧独立或渴望肯定。


承担成人角色的责任:做一个真正的“成年人”,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。


当下次想甩锅或推卸时,提醒自己:“既然我已经长大,就该直面问题,找到解决之道。”


建立新的应对模式:努力发展更健康的情绪表达渠道,如写日记、运动、艺术疗愈、与可信赖的人聊天等。


把那些负面情绪转化为建设性行动,而不是“对他人爆发”。


当我们愿意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不足,并给予它温柔的理解与改变空间,我们才能逐步从“内在小孩”的阴影中走向成熟与自由。

愿我们都能学会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处理情绪,让自己和他人都更轻松,从‘情绪巨婴’成长为情绪成熟、对人生负责的大人。


分享